这张照片是82岁吴以贤的CT图像。拍完照片后,医生说:“先生,您需要把项链取下来再做CT扫描。”
吴亦贤道:“我从来没有戴过项链,你觉得会不会是弹片?”这引发了老人一段非同寻常的往事。
二十年前,吴以贤做CT扫描时,脖子上有很多弹片。医生误以为弹片是她佩戴的项链,于是提醒他取下项链再做检查。
事实上,吴亦贤的颈部和腹部分布着总共33枚弹片。
1965年,铁路战士吴以贤是中国后勤部队第1旅第3旅第16连重机枪手,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
有一天,吴以贤所在的公司正在山上开采石片,以修铁路为生。突然防空警报响起,美军即将发动轰炸。担任重炮手的吴以贤与战友们一起用重机枪对抗前来轰炸的美军敌机。
吴义贤记得当时敌机飞得不高,同时发射了两种炮弹,一种是火箭炮,另一种是“菠萝炸弹”。 “‘菠萝炸弹’炸出了一个盆大小的弹坑,里面装的是铁球。铁球非常致命,弹片击中了我。”
尽管受了重伤,吴义贤仍继续配合机枪手对空射击。直到他亲眼目睹美军敌机逃离,才被战友送往医院救起。当时,子弹穿透了他的小腹。
吴以贤:我来这里是为了保卫我的国家,为了世界和平。如果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那是我的荣幸。
经过七个小时的手术,吴亦贤奇迹般生还,但进入他体内的弹片残留在他的体内,被刺穿的右手恢复后已经扭曲。
伤势痊愈后,吴以贤准备重返部队,却收到了一张伤残军人卡。组织安排他复员回家,并给他安排了工作。吴以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只想回到前线。
吴以贤:我绝对不要伤残军人证。我还年轻,还能工作。我不需要国家支持我,我仍然可以做出贡献。
经过他的再三努力,组织终于批准吴以贤回到连队,到部队从事后勤工作。
入伍以来,吴以贤的家人一直担心他的病情。除了等待信件之外,有时家人还会收到来自军队的好消息,但这个好消息让一家人高兴不已。
吴亦贤说,当时他在前线服务得很好并被评为“五好战士”之一。他带着好消息被送回家。 “我妈妈一看到这个好消息就尖叫起来。她一直尖叫到南利佛。他以为我是为了传达这个好消息而牺牲的。”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吴以贤在康复期间隐瞒了自己的伤势。然而,他的右手受伤了,书写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不得不用左手给家人写信。
吴以贤的妻子谭云莲回忆说:“每次看到信,我都非常高兴。一打开信,这里一划,那里一划。他骗我说,他右手疼,写不好字,就用左手写。”
回到公司后,吴以贤开始用右手继续写字。虽然伤势痊愈,但他的右手被弹壳刺穿,致残。直到现在,吴亦贤体内的弹片还没有被取出。每当天气变化时,该地区就会在这里,弹片残留物会变得疼痛。
但吴亦贤并没有考虑拿走弹片。他说,这是他和战友一起战斗的见证,这是他的勋章。
吴以贤一直在组织分配的岗位上工作直至退休,从未因“英雄”身份而寻求特殊待遇。他说,与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能活着是幸运的。组织需要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退役后,吴以贤一刻也闲不下来。担任社区建设主任、党支部书记。他不求工资,只是想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他说,无论是以前勇敢地战斗,还是后来默默地贡献,他都靠着坚定的信念生活、学习、服务,直到老。
俗话说“轻伤也出不了火线”,但吴以贤即使受了重伤也没有走出火线。他的腹部和双手都被子弹打穿,但他仍然坚持打败敌人。面对镜头,吴亦贤强调了两遍:你看,我右手食指还能拍!
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让吴毅在受伤后重返部队,并在退役后继续发扬剩余的热情。也许在他眼里,他工作的地方就是前线。
由33片弹片组成的“项链”,是军人的荣耀,是英雄的忠诚。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制片人/王源 主编/Misha
总部记者/岳旭辉 石野涵 王刚 王瑞哲 张可欣
编辑/秦静